在政府推動減塑政策下,以及民眾對於塑化劑影響健康的意識提升,業者紛紛改採用「對環境更友善」、「對人體健康危害較低」等材質的一次性容器或餐具,例如:咖啡館、速食餐廳、便利商店常用的紙杯、紙餐盒、冷飲杯等。
當民眾乖乖配合政府的政策進行分類、回收時,有多少人清楚這些資源物的後續流程?是否與一般垃圾殊途同歸,最終一起進入焚化爐了呢?
# 無法有機回收的PLA容器
為了取代傳統塑膠無法被分解的特性,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PLA因應而生:不僅組成分子(玉米澱粉或聚乳酸、纖維蛋白質)與傳統塑膠(提煉石油製成)有別,燃燒時也不會釋出戴奧辛等毒性物質。PLA在特定條件下──堆肥土壤的厭氧環境約50天──即可自動分解成「二氧化碳」和「甲烷」,歸於自然。
但由於農委會並未將PLA列入《肥料管理法》,因此PLA目前在台灣不是法定堆肥的材料,無法進入它可被正確回收──有機回收的環境。此外,目前PLA被歸類在塑膠分類標誌7號,加上外觀與一般塑膠容器相似,民眾也容易混淆而將PLA容器分類在「塑膠類」;然而,PLA與其他塑膠混雜,將影響塑膠的再生品質。
無法採用有機回收,卻也無法跟著塑膠一起回收再利用,缺乏專屬回收途徑的PLA,結果還是進了焚化爐。
▲圖1
外觀與PP塑膠杯相似的PLA塑膠杯。
# 並非成分100%紙類的紙容器
首先澄清:紙餐盒、紙杯等容器,是由紙及PE塑膠淋膜組成的複合物,正確的分類是「紙容器」而非「紙類」,且回收後需經特殊處理,分離出紙漿與塑膠淋膜。然而,目前國內具備此再生處理能力的廠商僅在3家以下,不足以承載全台每日實際產生的紙容器數量。
大多數場所將「紙容器」歸在「紙類」,即使經過持續的政策宣導,愈來愈多民眾在家先做好紙容器的清洗、分類,再連同紙類一起交給清潔隊,但清潔隊需再以人力進行精細分類與清洗,實際上所需腹地與人力負擔皆已超載。
前端的回收工作吃力不討好,偏偏紙容器回收價格對於後端處理廠而言又太低,前後端條件先天疲弱,民眾辛苦清理出的紙容器究竟是順利進入處理廠,或者是進入焚化爐,是我們須關切的問題。
▲圖2
紙容器通常被歸類在紙類回收。
# 從源頭減少一次性容器的使用
塑膠不是萬惡之首,PLA與紙容器也不是。「減量優先,再回收」不論是哪種資源物,都不應該因為它們可以被回收再利用,就理所當然地濫用。回收的終極目的在於循環式經濟──減少資源的浪費,讓資源進入回收、再製的封閉式迴圈,延長資源生命的週期。
與其產生更多資源物──即使它們可被回收再利用──還不如減少資源物的產生,讓既有的物品效益極大化。無論是自備餐具、餐具租用或外帶改內用,減少一次性容器的使用方為根本之道。
▲圖3
自備容器與餐具,減少一次性器具的使用。
References
林奕文、黃昱婷、彭家玉、吳廷勻、王思澄,2018,〈你不知道的資源回收真相〉。天下雜誌,https://topic.cw.com.tw/recycle2018/box.html。
張澤人、郭繼宗,2015,〈PLA可分解?辨識不易回收亂象〉。大愛感恩科技,http://www.daait.com/index.php/tc/2011-08-16-09-02-49/2011-10-21-09-14-49/8387-pla。
新興科技媒體中心,2019,〈所謂的「環境友善塑膠」真的可以回收嗎?〉。關鍵評論,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23486。
鄭朝陽、郭政芬、張裕珍、林敬家、張雅婷、陳斯穎、許政榆、賴香珊、范榮達、魏翊庭、喻文玟,2019,〈政府管理失能,後果百姓承擔!?〉。聯合新聞網新媒體中心,
https://udn.com/upf/newmedia/2019_data/recycle/government/。
鄭朝陽、郭政芬、張裕珍、林敬家、張雅婷、陳斯穎、許政榆、賴香珊、范榮達、魏翊庭、喻文玟,2019,〈消失的紙餐盒,回收一場空?〉。聯合新聞網新媒體中心,https://udn.com/upf/newmedia/2019_data/recycle/。
Note
本文封面圖片來源為: 愛德華·蒙克 – WebMuseum at ibiblioPage: http://www.ibiblio.org/wm/paint/auth/munch/Image URL: http://www.ibiblio.org/wm/paint/auth/munch/munch.scream.jpg, 公有領域,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37610298。